【食品機械設備網 市場分析】
1、碳酸飲料行業基本概況分析
曾經風靡的碳酸飲料,在消費升級、健康觀念意識越來越強以及被貼上“不健康”標簽的背景下,市場每況愈下,碳酸飲料“雙雄”業績慘淡。由于過量的糖分攝會導致健康問題,已經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實施“糖稅”。在此推動下,碳酸飲料廠商開始爭奪無糖市場。
碳酸飲料類產品是在一定條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氣的飲料,其添加有能產生泡沫和刺激味道的二氧化碳,喝下之后產生一種令人愉快的味道,在20世紀曾經風靡。
碳酸飲料可分為果汁型、果味型、可樂型、低熱量型、其他型等,常見有可樂、雪碧、芬達、七喜、美年達等。其中果汁型碳酸飲料指含有2.5%及以上的天然果汁;果味型碳酸飲料指以香料為主要賦香劑,果汁含量低于2.5%;可樂型碳酸飲料指含有可樂果、白檸檬、月桂、焦糖色素;低熱量型指以
甜味劑全部或部分代替糖類的各型碳酸飲料和蘇打水;其它型碳酸飲料:乳蛋白碳酸飲料、冰淇淋汽水等。
2、碳酸飲料鋼鐵產業鏈分析
碳酸飲料產業鏈上游為碳酸飲料加工及灌裝層。按照生產加工方法的不同,碳酸飲料的生產流程分為“一次灌裝法”和“二次灌裝法”,所需要的設備有糖漿調配設備、碳酸化設備、洗瓶設備、灌裝設備等。
中游為碳酸飲料的流通,碳酸飲料主要出現在超市、商場、電子商務等場景售賣,肯德基、麥當勞等餐飲企業直接供應。下游則為碳酸飲料消費者。
3、中國碳酸飲料行業上游市場分析:生產設備向高速、多用、高精度方向發展
碳酸飲料生產線由自動沖瓶機、常壓
灌裝機、自動封口機、輸送系統組合而成整條生產線呈直線型,是分體的流水線,目前整個碳酸飲料加工設備的市場規模約為70億美元。
從生產商來看,碳酸飲料生產設備技術水平較高的國家有德國、美國、意大利和瑞典等,主要廠商有利樂拉伐(瑞士)、GEA Group Aktiengesellschaft(德國)、阿法拉伐(瑞典)、克朗斯(德國)、斯必克流體(美國)、KHS(德國)等。亞洲的日本雖起步比較晚,卻發展很快,在市場也占有一定地位。
為了適應飲料工業大生產,以獲取很好經濟效益的需要,飲料設備越來越趨向于高速度、高精度及大型化。如碳酸飲料生產線設備的灌裝速度高可達2000罐/min,非碳酸飲料設備的灌裝閥頭數有50-100頭,灌裝速度高可達1500罐/min。
近年來,隨著碳酸飲料市場的不斷發展,中國成為碳酸飲料加工設備的重要購買商。拜師、可口可樂等飲料巨頭近年將亞洲國家作為開發重點,投入巨資拓張市場。
4、中國碳酸飲料行業中游市場分析:被貼上“不健康”標簽市場整體較為低迷
——碳酸飲料“失寵”
曾經風靡的碳酸飲料,在居民健康意識不斷提高以及碳酸飲料替代品日益更新的情況下,市場日漸低迷,在消費者心中逐漸失寵。根據Euromonitor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碳酸飲料在軟飲料行業中市場份額從曾經的前三下滑至第四位,占比為14.94%。
2)中國碳酸飲料市場放緩
當下消費者口味不斷變化,碳酸飲料市場低迷。2013-2019年,我國碳酸飲料產量整體呈波動態勢,2015-2017年連續下滑,2018年與上年基本持平,為1744.6萬噸;2019-2020年產量開始上升,2019年為1845.3萬噸,同比增長5.8%。截止至2020年1-11月中國碳酸飲料累計產量達到1764.4萬噸,累計增長增長4.4%。
同時,我國碳酸飲料的市場規模整體下滑,2013年約為782億元,期間歷經增長再下降,至2019年約為864億元,2013-2019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65%。
此外,從市場也可看出,2014-2019年碳酸飲料復合增速為-0.8%。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前兩年我國碳酸飲料市場出現較大的滑坡,但在2019年市場有所恢復,消費者對碳酸飲料仍然存在剛需。
5、中國碳酸飲料行業下游市場分析:銷售渠道越來越多元化
目前,中國軟飲料的分銷渠道主要包括傳統渠道(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現代渠道(大賣場、綜合超市、連鎖便利店等)、餐飲渠道、電商渠道以及其他渠道。2014-2019年,中國軟飲料市場中傳統渠道占比由49.4%降至44.0%,其他的渠道占比都有所增加,其中現代渠道從20.4%增加至22.3%,電商渠道從4.5%增加至6.1%。
未來,中國軟飲料的銷售渠道將會越來越多元化,如便利店、電商平臺、自動販賣機等,以此增加消費者購買產品的便利性,從而提高產品的消費頻率。
6、“甜蜜的負擔”糖稅”之下市場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少/減糖已成為全世界人民關注的話題,根據Canadean數據調查顯示,有51%的消費者認為糖對身體健康有消極影響。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減油、減糖,研究完善鹽、油、糖包裝標準。
世衛組織認為過量食糖是導致肥胖、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疾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按照世衛組織2019年7月公布的標準,成年人每日標準糖分攝入量為25克,而市場上的主流碳酸飲料,1罐含糖量超過了25克。
近年來,世界各國近年紛紛嘗試推行少糖政策,新加坡是禁止高糖廣告的國家。而對糖的特意征稅,很多國家早已推行,英國、法國、挪威、墨西哥等許多國家和美國的部分城市,都有專門的“糖稅”。英國在2018年公布的糖稅稅率顯示,含糖量超過5 g/100 mL的汽水收取每升約1.6元人民幣,若超過8g/100 mL則收取每升約2.1元人民幣。
中國目前還沒有糖稅的收取,但是根據各個國家的趨勢,以及糖稅對于民眾醫療健康的幫助,也不排除立法收稅的可能性,這給碳酸飲料市場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7、雙雄持續霸占碳酸飲料市場
我國碳酸飲料工業起步較晚,20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入侵,汽水設備和生產技術進入我國,1927年可口可樂公司在上海及天津設廠生產,打開了中國碳酸飲料的市場。隨后,百事可樂加入競爭,至今,碳酸飲料市場仍然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天下。
2019年,可口可樂占據著59.5%的市場份額,百事可樂占32.7%的市場份額。可口可樂受益于廣泛的消費者基礎,以及豐富的產品線,依靠可樂和雪碧兩款霸主級產品在碳酸飲料行業的根基難以撼動。
可口可樂公司成立于1886年,比百事可樂早了十幾年。其于1927年進入中國市場,1949年之后退出了中國市場;1978年,可口可樂與中糧集團達成了合作,再一次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可口可樂在中國的業務主要由中糧可口可樂和太古可口可樂負責,旗下碳酸飲料產品主要有可口可樂、雪碧、芬達、健怡可口可樂、醒目等。
百事可樂公司則成立于1903年,1981年與中國政府簽約并在深圳興建百事可樂灌裝廠,正式進入中國市場。2011年康師傅收購百事可樂在中國的飲料業務。百事旗下的碳酸飲料產品主要有百事可樂、美年達、七喜、激浪等。
8、可口可樂VS百事可樂:發展側重點不同
近年來,可口可樂公司和百事可樂公司的經營業績均呈波動下滑態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碳酸飲料的衰落。在美國,整個碳酸飲料早下滑的情況出現在1998年,自2005年起至今,連續多年呈現持續下滑趨勢。
而對于中國市場來說,碳酸飲料的持續下滑始于2000年。而2019年,兩大公司的經營業績開始回升,究其原因,除了公司自身的轉型探索外,還得益于目前的消費環境,不斷崛起的年輕消費群體對可樂產品有執念。
具體來看,在營業收入層面,百事可樂較高,2019財年實現營業收入671.6億美元,同比增長4%;同期可口可樂營收372.7億美元,同比增長9%。但是,可口可樂在凈利潤方面表現較為亮眼。2019財年,可口可樂凈利潤為89.2億美元,同比增長39%;百事可樂凈利潤為73.14億美元,同比下滑42%。
從整體發展來看,可口可樂盈利能力略微高于百事可樂。2015-2020財年前三季度,可口可樂公司的銷售利潤率除2018年低于百事可樂外,其余年份均高于百事可樂,2019財年和2020財年前三季度甚至是百事可樂公司的兩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大公司的營收繼續增長的情況下,百事可樂的凈利潤卻出現了近40%的下滑。對此,快消行業專家表示,這是由于兩大可樂企業發展的側重點不同所導致的。可口可樂的產品創新能力較強,其凈利潤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飲料新品的拉動;
而百事可樂目前的定位是食品飲料企業,其食品業務將會與相關的大型企業、區域競爭,需要投入大量的營銷、人員等費用,這無疑拉低了企業的凈利潤水平。
9、2020年碳酸飲料市場出現轉機
2020年以來,特殊事件的蔓延對整個飲料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根據尼爾森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飲料行業整體銷量同比衰退7.5%,銷售額同比衰退9.0%。不過,一直被唱衰的碳酸飲料卻成為了2020年上半年飲料行業的大贏家。2020年上半年,中糧可樂的汽水品類收入73.82億元,同比增長3.4%;
此外,太古可樂在中國內地的汽水業務增長4%。康師傅碳酸飲料及其他業務(主要是百事可樂在中國的業務)營收67.05億,同比增長8.20%。而可口可樂負責人表示,得益于碳酸飲料品類的增長推動,中國正重回強勁增長的軌道。
10、尋求發展新方向逐鹿無糖飲料市場
在全民健康時代,果汁、粗糧飲品、醋飲料等主打“健康概念”的產品成為飲料市場新寵,而糖稅的征收也使得碳酸飲料供應商們將原先的無糖汽水系列擺上貨架。作為飲料界的兩大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無糖碳酸飲料領域一直處于標桿地位。在“無糖經濟”的風口下,兩家企業也在加緊布局無糖碳酸飲料市場。
可口可樂的主力無糖碳酸飲料品牌,包括零糖雪碧、零糖可樂、零糖芬達、可樂纖維+,雪碧纖維+以及無糖氣泡水品牌怡泉(Schweppes)。百事可樂則主要包括無糖七喜、輕怡百事、極度百事(Pepsi Max)、無糖激浪(Mountain dew)、新無糖氣泡品牌Bubly以及無糖果汁汽水Izze。在傳統碳酸飲料受到各種更注重健康的消費趨勢的挑戰之下,無糖和跨界混合或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我要評論